close

最近在NZ及台灣新聞都有看到對Randy Pausch教授「Last Lecture 最後的演講」的報導。去年九月,Randy教授完成精彩的「最後的演講」後,長達五十五分鐘的演講影片被放上YouTubeGoogle Video。中文版書籍「最後的演講」已由方智出版社在六月底推出。

身為數位虛擬實境專家的Randy,本身就是電腦高手;他對自己人生深刻的剖析,深深打動了這個族群的人,Randy在新書的序中表示,這場演講其實是留給子女的「瓶中信」:「雖然我表面上是發表了一場學術演說,但我實際上的用意是要製作一份瓶中信,希望這個瓶子日後能夠沖刷到我子女的人生沙灘上。我如果是畫家,就會為他們畫一幅畫;我如果是音樂家,就會創作一首樂曲。但我是老師,所以我在學校發表演說。」


圓神行銷企畫經理吳幸芳表示,這本書不是一本教人「面對死亡」的心靈書籍,而是教現代人如何「過生活」。蘭迪在書中宣揚「時間必須受到明確管理,就像金錢一樣」,他用「有些正經、有些搞笑」的方式,教人如何減少講電話的時間、休假不檢查手機留言等,輕鬆幽默卻實用、且意義深遠,獲得跨越國界的讀者共鳴。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面對死亡這東西,倒沒特別感覺。覺得~等到真的要告別人世時,其實應該就像是每晚躺在床上想一些事,想著想著就無意識的睡著了的感覺吧!當下應該不會有太多的恐懼。我猜啦!

 

反倒是對不存在感這東西很在意。當靜下來想像,總有一天我將會不存在這世界上,徹底的消失,腦袋便會不由自主的浮現掉入無底深淵,不斷打轉的畫面,

接著開始冒冷汗、心跳加速,若不及時抽離恍過神來,整個身體還會有點不自覺抽動。那種打從心底湧出的恐懼感,絕對不是可怕、恐怖幾個字可以形容的。

與其說我恐懼死亡,倒覺得我恐懼的是“”不存在感。

 

當晚躺在床上,突然想起過世的阿嬤。因為雙胞胎緣故,在就讀國小前我幾乎是被阿嬤帶大的,就算國小後被接回去與父母同住,每次回老家也一定會要和阿嬤一起睡覺。有次夜裡我依舊清醒著,突然有個念頭去握住阿嬤的手掌,看著已經熟睡的阿嬤,心裡突然浮現一個聲音:有一天,我將會再也握不到阿嬤的手那晚我便緊緊握住阿嬤的手,安心的睡去。不明白當時國小我怎會想到這句話,現在想來倒是有幾分傷感。高二那年,阿嬤從醫院被送回老家,那時的我只敢遠遠偷喵著阿嬤,隨後便衝到二樓躲在房內嚎啕大哭,完全不能接受我最親的阿嬤即將死去。要我待在阿嬤身旁等待著她嚥下最後一口氣,對於當時的我真的是極度殘忍,但,如今我卻後悔當時沒這麼做,超想念阿嬤的!

 

第二次面對死亡是在大二時因車禍身亡的馬吉。當結束了繁瑣的儀式,殯儀館的司儀向在場的親朋好友表示若願意見他最後一面現,現在是最後一個機會,我毫不考慮的快步向前,因為我不想事後再來後悔。這次我只紅了眼框,但身旁的女同學早已哭花了臉。小溫,好久沒你的消息,希望你一切安好。

 

不知何時必須再次面對死亡,反正這種事控制在老天爺手上,我所能做的就是好好活著,關心所有我所關心的家人、朋友,儘可能不留下任何遺憾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Ztramp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